人民网北京3月21日电(张文婷)“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18年间老年人口已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来自国家老龄委的数据表明我国的老龄化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如何完善养老制度,改进养老服务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政府及社会各方都在努力寻找新方向。 例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继续提高养老金、推进医养结合等养老方式。除此之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也正呼之欲出,不断丰富我国的养老保障层次。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充实养老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呈“三支柱”体系。其中“第一支柱”是指国家层面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逐步发展成熟;“第二支柱”是由企业承担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则是有个人投资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后两者占的比例还很小,发展相对滞后。
为此,我国从2014年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实行个税优惠政策。如今,备受关注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也将出台。
两会期间,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和黄洪均表示,此类保险的试点方案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通过,并将于近期推出。这意味着税收优惠将全面覆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等机构承保、运营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在缴纳保费的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而在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税。这意味着,投保人可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降低税务负担的同时还能多一重养老保障。
那么哪类人群最受益呢?据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助理孙博孙博分析,税收优惠分两种模式:一是额度制,即不分收入高低,固定每年享受税收优惠的金额,这种对中低收入人群相对更为有利,比如每月税收优惠额度最高1000元,那么月工资1万元的人,相当于工资10%的享受税收优惠。而收入2万的人,相当于5%的工资享受税收优惠。
二是比例制,比如规定参加者工资5%享受税收优惠,那么月收入2万的人可享受税收优惠1000元,而月收入1万元的享受税收优惠500元。
总体来看,国外采取额度制税收优惠模式比较多,对此,孙博建议我国也能采取额度制模式。
据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介绍,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有着巨大市场,英美等发达国家养老金保险在人身险保费中占比超过35%,而我国退休后分期领取养老金的养老年金保险,在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中占比仅为4.4%,这意味着这类险种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对于将要推出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李艳华表示,产品的设计最终还要从从养老保险的本质来判断,产品的收益、账户资金的安全等问题应该是核心。
医养结合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健全养老服务和综合型的养老保障体系。
据统计,2017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人。相当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医养结合服务。据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介绍,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接纳这些老人。老年人最关注的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还很缺乏。
尤其是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其医疗与养老需求,越来越多老人愿意选择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医养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医养结合是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是高龄老人,越需要医养结合。”
他分析指出,最能体现医养结合的是机构养老,其次是社区养老,再次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绝大部分是市场化、商品化的,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吸引顾客,自然而然就能将医疗带入。
目前,国内已涌现泰康之家等为代表的养老模式,将医疗、康复功能引入养老社区,解决“医疗结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的难点。
据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健投CEO刘挺军表示,“医养结合并非只是简单的把医疗和养老社区相加,而是需要把医生从单纯的专科医生向全科,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全科医生进行转变。同时,要把医院的医疗模式从以看病治疗为主,变成以长期跟踪、主动维护为主的家庭医生模式。”
据了解,目前医养结合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求较大与有效供给不足相矛盾;医养市场潜力较大与社会投资动力不足相矛盾;社区居家医养一体化需求供给不足等。
对此,郑秉文提到,目前机构养老方面仍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是离家近的、一般性的养老院,养老院需要在供给方实现多元化,适合整个市场多层次需求。此外,还要完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