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1)到了廿四节气的春分,也是“世界睡眠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春眠不觉晓”,这其中不少是看似精力充沛的“小鲜肉”。
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大学生群体也已成了失眠“重灾区”,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抑郁和社会退缩行为等情况。
大学生成失眠重灾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报记者一项针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夜生活情况”网络调查数据显示,50.43%的受访学生表示经常在零点以后才入睡,其中九成以上的人在“玩电脑、玩手机”,而每个月都会通宵一次或者以上的学生也在半数以上,比例为51.3%。
去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上,在武汉传媒学院对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武汉传媒学院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没有焦虑心理的大学生仅占14%,61%的学生因焦虑而导致经常失眠。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在门诊中就遇到过这样主动熬夜“熬”出问题的大学生患者:小杨今年20岁,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因为睡眠问题无法坚持上学、出现抑郁,被姐姐带来就诊。
就诊时,小杨告诉医生,自己白天的学习效率低,习惯晚上熬夜看书和玩网络游戏,平时都在凌晨1-2点才睡觉。自从上大三后,学习压力更大了,同时又面临找实习单位等问题,经常通宵看书或者玩网络游戏,白天上课时总打瞌睡、没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虽然自己知道这样不对,也尝试过努力让自己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但是根本做不到。精神状况也很差,情绪抑郁。
通过相关的睡眠监测,潘教授判断,小杨是患了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这是一种慢性睡眠紊乱,此类患者往往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入睡和觉醒,通常晚睡晚起,生活节奏受到严重影响。会出现日间思睡、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症状,影响到社交能力,甚至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和抑郁。
失眠是精神心理问题的“硬指标”
潘教授表示,睡眠困扰不仅仅会出现在大学生群体身上,对于一些职业身份特殊,需要倒班,或者出差倒时差的职场人士来说,也会面临一些睡眠的困扰。而一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面临更多睡眠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睡眠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身体的不适,也会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记者了解到,在国内不少三甲医院,睡眠科与和精神心理科是设置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医学上认为睡眠与精神心理问题紧密相连。有研究显示,80%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有关,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在抑郁症患者中,有超过九成的病人其首发临床症状为睡眠障碍。另外,精神分裂、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另一方面,睡不好也会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师屈晓燕说,是否需要去看心理医生,除了行为和感受判断(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是否有异样),睡眠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她的经验里,几乎每一个前来咨询的来访者都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有些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会下意识抗拒和回避自己存在的行为和感受改变,因此,睡眠障碍几乎成了判断精神心理问题的最直接硬指标——未必每一个失眠者都存在心理问题。但失眠伴随行为和情绪改变的,绝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不仅如此,屈晓燕介绍,如果只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可能只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即可,但是如果伴随了躯体症状,基本就需要采取药物配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缓解病情。因此,当出现同时出现“失眠+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时,一定不要轻视,在出现失眠、莫名心悸等情况,就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断,以免延误病情。(李劼 孙敏 张灿城)